第461章 真实的大明盐价-《统计大明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同时由于倭国的地形较为崎岖,缺乏适合做盐场的平整滩涂类型的地貌,盐类的自给率始终不高。

    而煮盐同样是消耗木材煤炭的产业,倭国根本没有煤炭资源,木材砍的多了,获取也是非常困难。

    所以倭国不仅盐价格贵,而且质量不高,而且需要外购。

    即使到了1937年时,倭国的本土盐产量只能满足本国四分之一的产量,另外四分之三都要依仗国外进口

    高丽人也是有着一样的窘迫,虽然北靠长白山,但是南部地区木材资源一样不丰富。

    所以整合大明的食盐生产之后,大明仅仅从盐上面的税收每年就能达到近三千万两银子。有望再次占据税收的半壁江山。

    朱慈烺也可以借此一举使得大明收支平衡,不再需要每年皇明商号输血。

    至于江南动荡其他商税减少,反正有盐商罚没的一个亿,足够弥补亏空。

    大明盐价争议很多,查了数天资料,结合自己的推断。

    推论依旧就是:既然一倍的利润足够让人铤而走险。这一条不仅适用与私盐贩,也适用余百姓。

    而且在私盐猖獗的明末,假设私盐贩子从盐户手里拿到的私盐价格是最高五文钱一斤,在竞争激烈的时候一般卖十文到二十文都是合理的。

    再加上质量更好,比起官盐就更有优势。

    如果真像某些史料说的一斤两三百文,那么这些私盐贩子就能把官盐挤占的没有一私生存市场。

    这也就不会有盐商的巨富存在了。

    而且这些盐商一引盐税往往拿十倍的盐,也就是说他们自己都是半官半私。

    所以综合来看,采用了每斤盐八文到二十文之间的价格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